著作简介

《农政全书》由明代徐光启所著,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后经陈子龙等人整理刊行。它是中国古代五大农书之一,与同时期的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并称为明代晚期科学文献四大巨著。全书共 60 卷,12 篇,涵盖农本、田制、 农事、水利、农器等诸多领域,约 50 余万字。该书不仅系统总结了古代农业生产经验,还收录大量前代农业文献,融入徐 光启本人的科研成果,是当时中国农业科学遗产的集大成之作,从屯垦、水利到荒政等内容,体现出作者经世致用的思想,为 后世研究古代农业提供了丰富且珍贵的资料。

作者简介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 。他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卒于崇祯六年,是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自 幼关心国计民生,青年时就积极进行农业试验。中举入仕后,他历任多职,但始终心系农业。徐光启热衷于西方科学技术,师从 利玛窦学习天文、历法、数学等知识,翻译《几何原本》等著作 。天启年间,因遭阉党排挤,他辞官回乡著书,全身心投入《 农政全书》的撰写。崇祯初年虽重任官职,却未停止农书创作,直至去世前仍心系此书,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农业的热爱,成就 了这部伟大的农学著作。

作品影响

《农政全书》在中国农学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它系统总结了南方稻田旱作技术、棉花和番薯栽培经验,推动了 这些作物在国内的广泛种植,丰富了中国农学理论。书中的 “农本” 思想、屯垦水利等内容,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农业治理思路, 影响了当时的农业政策。在国际上,《农政全书》被引入日本、朝鲜半岛及欧洲等地。在日本,推动了本土农书创作,如宫崎安贞 的《农业全书》深受其影响;在欧洲,传播了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和重农思想,法国重农学派借此推广重农理念,俄国引进蚕桑和 植棉技术促进了棉纺织业发展 。它对世界农业发展和文化交流贡献巨大,是中外农业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视频介绍

课程总结

一、 《农政全书》作为明代徐光启编纂的农学集大成之作,系统整合了传统农本思想与实用科学技术。其涵盖农事、水利、荒政等十二门类的体系,构建了"富国化民"的农政思想框架。

二、 透过对作物栽培、水利工程的系统论述,体现"预弭为上,有备为中"的治理智慧。在引入甘薯等新作物与西方技术时,展现立足实践、贯通中西的科学精神。

三、 本书标志着古代农学向农政学的转型,其倡导的"人定胜天"理念与系统方法论,对后世农业政策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观察中国传统科技与治国思想的重要窗口。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你一定收获了很多知识,现在利用你学到的知识来完成本次课程的习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