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简介

《论语》(lún y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 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论语》 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父叔梁纥, 母颜氏。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十四年,修订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 长久。他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使华夏文明得以无限传承;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不仅寄予 了自己的理想,更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了深广的内涵。

作品影响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影响极为深远 。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价值观,其中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成为传 统道德核心,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体现的“仁”,塑造了中国人善良、宽容的性格,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明确社会角色职责规范,维护社会 秩序。在教育领域,《论语》贡献突出,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让更多人获得受教育机会,“因材施教”理念强调依据学生个性与 才能针对性教学以挖掘潜力,同时,“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诸多学习方法,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学习思维与 行为方式,为后世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源泉。

视频介绍

课程总结

一、 《论语》作为儒家核心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其语录体形式以"仁""礼"为中心,构建了影响深远的道德伦理体系,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基石。

二、 透过简洁隽永的对话场景,展现"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的政治教育智慧。在日用伦常的论述中,蕴含中庸之道与修身齐家的实践哲学。

三、 本书不仅是东亚文明的共同思想源泉,更以其"温故知新"的传承精神,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与行为范式,成为跨越时空的永恒智慧经典。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你一定收获了很多知识,现在利用你学到的知识来完成本次课程的习题吧!